拉丁名称 | Alternaria solani |
中文名称 | 黄枝孢菌 |
模式菌株 | 否 |
主要用途 | 教学科研 |
分离基物 | 叶片 |
来源历史 | ←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←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|
描述 | 该菌采于北京市海淀区,分离基为叶片,易致马铃薯早疫病,主要用于教学科研,宿主马铃薯 Solanum tuberosum |
培养基 | FJB875012: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 |
形态特性 | 菌丝无色至褐色。很少形成子座,无刚毛及附属枝。分生孢子梗淡褐色至褐色,单枝或不规则分枝,短或长,弯曲或呈屈膝状。产孢细胞孔出式产孢,合轴式延伸或不再延伸,孢痕明显。分生孢子呈链状或单生,淡褐色至深褐色,形状不一,表面光滑或具微刺,有纵横隔膜,顶端常具喙。 菌丝有隔膜和分枝,较老的颜色较深。分生孢子梗直立或稍弯曲,色深而短,单生或丛生,有1-7个隔膜,大小为50-90um ×6-9um.分生孢子自分生抱子梗顶端产生,通常单生,其形状差异很大,倒棍棒形至长椭圆形,颜色为淡金黄色 |
生长特性 | 25℃,好氧 |
特征特性 | 菌丝体全部埋生或部分表身生。寄宿在马铃薯上,分生孢子靠气流、灌溉水传播,病菌易侵染老叶片,从叶面气孔或穿透表皮侵入,可致马铃薯早疫病 |
采集地 | 北京市海淀区 |
致病名称 | 马铃薯早疫病 |
传播途径 | 分生孢子靠气流、灌溉水传播。病菌易侵染老叶片,从叶面气孔或穿透表皮侵入 |
传代方法 | 培养基成分:马铃薯浸粉:6.0 g,葡萄糖:20.0 g,琼脂:20.0 g,pH:5.6±0.2(25℃);使用方法:称取干粉培养基46.0g,加热溶解于1000mL蒸馏水中,分装三角瓶,115℃高压灭菌20分钟,烘干后转移至超净工作台制作成平板 |
使用方法 | ①冻干粉(安瓿管包装):用75%酒精擦拭消毒,酒精灯灼烧顶部,迅速滴水破裂,用镊子敲碎;吸取少量液培或无菌水,溶解冻干粉;转入新鲜的培养基,置入适宜的培养环境,等待菌株生长;为保证复苏效果,冻干粉须全部用完,且不宜过多转接。②活化物(斜面/平板/菌液)使用:准备新鲜培养基,使用接种环、接种铲或无菌吸管,将菌种转接至新鲜培养基,放置到适宜培养环境。 |
保存说明 | ①真空冻干法,制备为冻干粉,保存于2-8℃冰箱,能够保存2年以上;②甘油冻存管,保存于-80℃超低温冰箱,能够保存半年以上 |
生物危害程度 | BSL 1 |
宿主 | 马铃薯 |